[資訊整理] Ben Thompson 聚合理論 -基礎概念

0

Last Updated on 2023-10-26

Home » 經驗分享 » 資訊整理 » [資訊整理] Ben Thompson 聚合理論 -基礎概念

聚合理論是什麼?如何運用聚合理論理解網路時代的成功企業?本文帶你看。

Ben Thompson 提出聚合理論(aggregation theory)1,透過分拆價值鏈(value chain),分析前網路時代與網路時代企業獲取超額利益方式的差異。還沒有網路時企業整合分發(distribution)與生產(supply),出現網路後利用分發與交易成本降低的特性,改成整合分發與消費(consume),聚合者(aggregator)成為新時代贏家。

前網路時代的企業如何獲得競爭優勢

關鍵:掌控分發與生產

  • 企業想要掌握競爭優勢,有兩種手段:水平壟斷與垂直整合。
  • Thompson將消費者市場分成供給者(supplier)、分發者(distributor)、使用者(user)。
  • 在前網路時代,選擇垂直整合路線的企業,通常同時掌控分發與生產。
    • 報社有能力分發報紙,以及上游的內容產製
    • 出版商有能力分發書籍,以及上游的作者關係經營
    • 計程車行有能力調度計程車,以及上游的執照和計程車擁有權
    • 電視網掌控分發節目與影音,向上整合購買內容
    • 旅館有能力建立品牌信任,以及上游的空房間(與服務)。

理由:供給者少、交易成本高

  • 企業普遍同時手握通路與生產,而非通路與消費者,這並非巧合。
  • 上述產業通常具有兩個特性:
    • 使用者遠多於供給者—供給相對稀缺,看報紙的人多、賣報紙的人少,分發者若能掌握供給,就能擴大議價能力。
    • 交易成本高—供應商想自行尋找消費者的成本很高,記者和作家不太可能挨家挨戶找讀者,因此供應商有誘因與經銷商整合
  • 因為上述特性,同時掌控通路與生產者能夠得到優勢2:議價能力更高,以及降低供應鏈中的成本;與消費者建立關係困難又不划算。

網路出現後,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方式改變

關鍵:分發與交易成本同樣降低

  • 網路改變原先的兩個特性,因此改變競爭樣態。
    • 以網路分發的成本大幅降低—掌控分發的價值降低,供給者得以跳過中介,直接面向消費者;分發者不再能以整合供給者作為優勢,必須考慮整合消費者的路線。例如創作者繞過報社,在方格子上開設專欄,媒體地位下降後,開始切入更多分眾媒體甚至做電商。
    • 在網路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3—原先想跟消費者建立關係的成本很高,但網路讓大規模整合消費端變得可行,這改變競爭優勢的來源。

影響:迎合消費者,成為新方向

  • 企業先前以掌握獨家供應商關係,與他人競爭,現在也能整合消費端
    • 原先,四散各地的消費者,只是面目模糊、原子化的個體;有了網路之後,企業能夠將消費者打包,匯聚成一個整體。
    • 原先,供應商數量少、獨特性高,因此有議價能力;但在網路時代,供應商可以直接接觸消費者、數量變多,又因為消費者單位變大,供應商數量反而顯得較多,議價能力變低、獨特性下降,甚至猶如大眾商品(commoditized)。
    • 舉例來說,分發與交易成本降低,每個人都能免費發表文章、接觸潛在讀者,供給者變多;讀者隨處都能讀到免費文章,文章來源的重要性因而下降。
  • 消費者端抬頭,迎合消費者成為好生意
    • 分發者從整合供給者,變成整合消費者。
    • 注重用戶體驗的企業帶來更多使用者,藉此吸引供應商,形成正向循環。

改變:聚合者出現

  • 新型態角色-聚合者(aggregators),運用模組化(modularized)的概念分割供給者/分發者原先完整的流程,也利用整合(integrated)的概念組織起消費者
  • 模組化指的是將整體切成模組,分解成各自獨立的部件或者流程;整合則是將獨立的部件與流程化為整體。
    • 報社原先將單篇文章整合進報紙裡,Google把文章模組化,切割成單篇網頁後,讀者再也不用購買整份報紙;Google也整合搜尋結果用戶資料,能夠將用戶偏好銷售給廣告主。
    • 旅館原先整合品牌空房,Airbnb將空房模組化,提供大量空房讓使用者挑選;Airbnb也整合物業管理顧客管理,藉此增加交易抽成收入。
    • 計程車行原先整合車隊管理計程車派遣,Uber將車隊管理模組化,切割成各自獨立的駕駛;Uber也整合派遣顧客管理,憑藉對消費者的掌握擴大規模。
    • 電視網原先整合內容可得性的管道內容購買,Netflix將內容可得性模組化,讀者隨時都可以看任何一齣影劇;Netflix也整合內容購買消費者管理,藉由掌握消費者偏好調整內容購買,藉此增加訂戶滿意度,提升營收。
  • 把舊流程與舊系統模組化,讓原有的代理機制消失,更能夠替消費者和聚合者帶來價值。
    • 原先廠商透過實體報紙、CD、有線電視收費,但網路時代,消費者可以繞過物理介質(報紙)或者中間人(報社),直接獲得產品,代理機制(proxy)或者中間人角色消失
    • 對聚合者來說,現在可以挾消費者以令供應商,例如Uber對司機、Netflix對片商、Google對作者。
    • 從前,消費者要購買整份報紙,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文章,例如副刊、體育專欄,但分拆文章後,消費者可以只看單篇內容;想看電影,不用訂電視聯播網,可以改用租片。
    • 分拆的價值不只有增加購買時的彈性,還能夠讓取用變得簡單,現在消費者的閱讀習慣不是打開報紙版面、從上讀到下,更多是利用搜尋尋找文章;看電視也從盯著播出時刻表,轉換成隨時取用的按需模式(on-demand)。
  • Thompson曾經說過,在模組化市場中競爭的企業會過得很辛苦。我們可以看到實例:被聚合者搶走利潤的出版商和司機,都在苦苦掙扎。
    • 掌握通路與生產的企業,輸給掌握通路與消費的企業。
    • 報社、計程車行、電視網,無法和Google、Uber、Netflix競爭。
  • 聚合者展現出三種特性:直接建立關係、服務用戶邊際成本為零、獲客成本下降
    • 與消費者直接建立關係,繞過中介者,例如Google使用者繞過報社直接閱讀文章。
    • 增加使用者的邊際成本為零,包含銷貨成本(例如Netflix多增加一名訂戶)、分發成本(例如Netflix提供串流服務)、交易成本(例如Netflix自動化完成交易)全部為零,當然,聚合者可能有很高的固定成本,例如購片成本、伺服器購買成本、宣傳成本等。
    • 由需求驅動的多邊市場,且獲客成本逐漸下降,因為供應商會被(被打包的)消費者吸引,願意投入更多,將自己商品化與模組化,例如新時代的廣告主們。
  • 我們來看一下Ben Thompson在〈Zillow, Aggregation, and Integration〉繪製的圖片。你可以將上方當成前網路時代的企業,整合了供應與分發,模組化的環節則是消費;下方則是網路時代的企業,將供應流程模組化,反倒整合分發與消費。其實,兩者同樣都在整合與模組化,只是網路的特性,改變了企業處理價值鏈中各環節的方式而已。
Zillow, Aggregation, and Integration Posted onMonday, April 16, 2018

小結

  • 前網路時代供給者少、交易成本高,企業掌控分發與生產,藉此增加議價能力
  • 網路時代交易成本與分發成本趨近為零,迎合消費者成為新方向。企業改成掌控分發與消費,將消費者化為整體、把供給者商品化與模組化
  • 聚合者善用網路,直接與顧客建立關係,並擁有服務用戶邊際成本為零、獲客成本下降的優勢,主宰市場
  • 例如Netflix直接和觀眾建立關係,多一個人訂閱沒有什麼影響,因為片庫夠大,有更多供應商願意販售版權(接觸觀眾,當然Netflix也出得起高價),建立起正向循環,隨之降低獲取新客成本
  1. 本文整理自〈Defining Aggregators〉以及〈Aggreation Theory〉 ↩︎
  2. Thompson 使用槓桿(leverage)稱呼這種優勢 ↩︎
  3. Thompson 稱分發變得免費(free),交易成本也降低至0(cost zero) ↩︎

No Comments

Leave a Reply